11月29日是世界動作障礙日,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何應瑞教授提供轉譯「國際巴金森與動作障礙學會」 (International Parkinson and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IPMDS)所發表的一系列圖卡,協助說明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症狀與應注意事項,以供患者與家屬了解與注意。 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的盛行率快速飆升,從2002年的每十萬人中約有150人患病,飆升到2009年的每十萬人約有300人罹患此疾病。顯示這項疾病不僅需要被重視,更需要盡速開發更好的醫藥,以造福患者。
下列許多疾病都會出現動作障礙:
巴金森氏症(也稱為:帕金森氏症、巴病或帕病)、路易氏體失智症、肌張力不全、亨丁頓氏症、多系統退化、肌陣攣、漸進性上核麻痺、不寧腿症候群、刻板行為、遲發性運動困難、妥瑞氏症、顫抖、威爾森病等。
巴金森氏症盛行率持續飆升:巴金森氏症是目前增長最快速的腦部疾病,其成長率超出預期。
動作障礙疾病是神經功能異常:會干擾身體的運動功能,進一步干擾日常生活。
動作障礙疾病多樣化:包含動作緩慢、不自主運動等,病理原因多樣化,有些病理原因還不清楚。
症狀包含非運動症狀:例如便祕、睡眠障礙、幻覺,甚至記憶缺陷。
治療複雜:大部分情況下僅能減緩症狀及降低惡化的程度,所以需要持續監測用藥與治療效果。
專業醫師把關:由於這項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都非常具有挑戰性,因此一定要找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看診,以便正確診斷與治療這項特殊的疾病。
共濟失調:身體無法協調與控制平衡,導致常常跌倒,病理原因多樣化,很難治療。
舞蹈症:身體不自主、不規則且不預期地亂動,導致患者看起來很激躁或笨拙。
何應瑞教授深耕巴金森氏症新藥開發,目前正在執行一項巴金森氏症新藥臨床試驗。這項試驗經過美國FDA與台灣食藥署核准執行,要檢測治療併發認知功能退化的巴金森氏症(稱為巴金森氏症失智;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PDD)之效果。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必須符合試驗條件,才可以參加臨床試驗。
若有意願參加這項臨床試驗,可以就近掛號下列醫院(神經內科)的主治醫師,直接向醫師表達有意願參加臨床試驗,醫師會為患者進行必要的檢查,若條件符合,就可以參加試驗。
臨床試驗中心與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 吳瑞美、戴春暉、郭明哲、范恬心、林汝甄
台北榮總: 蔣漢琳、陳俊宇、劉祐岑
中國醫藥大學: 蔡崇豪、呂明桂、楊玉婉、黃匯淳、蔡昇達、敖瑀
高雄長庚: 林祖功、張永義、陳盈發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