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我的恐慌小精靈: 恐慌症,在短時間內產生極端的恐懼,對身處的環境刺激感到害怕

恐慌症,有著如此面目可憎的模樣。張著尖牙利爪,啃食我脆弱不堪的心靈作為壯大的養分,扒開我內心的紊亂不堪作為統治者驕傲的滋味。那一刻,黑色海嘯向我傾濤,一切的一切都不一樣了… #心理系 #心理學系 #營隊 #心理營 #高中營隊 #心理師 #臨床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學習歷程 #升學 #社會學 #自學歷程 #學系探索 #大學學系探索 #心理亞馬遜

原著: 匿名。整理:何應瑞 教授/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每個人都是在正常與不正常間遊走的邊緣人」,這是我前一陣子聽過很喜歡的一句話: 生病了不丟臉!只要在身心狀況比較好轉的時候快樂的體驗生活,發病的時候好好療癒自己,對身邊的家人朋友盡情的擁抱,這樣也就足夠了。生病了,也可以很棒呢

  • 夏季的午後雷陣雨-當恐慌症來敲門

    活潑開朗,但卻包裹著無窮的焦慮;看起來過的灑脫,但每一句話,每一件事,都設想的比誰都周到。不健康的壓抑,讓曾經的我以為這是處理情緒最有效率的方法。結果,只是我逃避了…

    自律,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指令符號。按部就班和反覆確認能讓我容易緊張的心感到安心-就算我知道那個「緊張」並不合理。一本本翻爛的參考書,一次次隨著音樂揮舞著雙臂,不管是課業還是休閒娛樂,都會努力全力以赴的我,深信人定勝天的道理。相信人的精神能一再突破上限,相信凡事都要拚盡全力的嘗試。而我卻忘了將最根本的限制納入考慮-人,是需要休息的!  

    恐懼,有著如此面目可憎的模樣。張著尖牙利爪,啃食我脆弱不堪的心靈作為壯大的養分,扒開我內心的紊亂不堪作為統治者驕傲的滋味。那一刻,黑色海嘯向我傾濤,一切的一切都不一樣了…

恐慌症

囚禁在深海的籠中鳥,沒有看過熱帶魚優游自在的穿梭,沒有摸過陽光倚著皮膚的那股熾熱,更不可想像夏日的橙色氣味。我伸展著雙臂,水壓卻把我帶進無盡的深淵,在淚海裡沉淪的日子,天上的海鷗都變得觸不可及。恐慌症,開始了…

  • 烏雲背後的秘密-恐慌症是甚麼?
  • 為甚麼會有恐慌症-恐慌症的介紹與發作原理

    恐慌症,是屬於焦慮症疾患的其中一種。患者會在短時間內產生極端的恐懼,對身處的環境刺激感到害怕。發作的形式時常為突發性(預期性恐慌除外),故一般患者在第一次發作時,往往會因為過大的身理反應而誤以為是身體的哪個部份出了問題。積極投醫後,往往都會得到:你的身體很健康!你的身體沒什麼問題啊的回覆,讓患者更加焦慮。每一次發作的週期大約為10分鐘,有些甚至可長達2 小時不等,而發作的頻率則依每個個案的嚴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因為發作的強度高,因此有許多患者會在第一次發作過後擔心下一次的發作,或是想起當下的環境和情況就會痛苦難耐而引發預期性恐慌(anticipatory panic)。恐慌時焦慮恐懼,平常又害怕恐慌發作,兩者相互反覆疊加,造成嚴重的惡性循環,帶給患者不小的困擾。

    目前恐慌症的確切成因科學家還未發現,但在醫學上的臨床實驗發現到恐慌症患者在發作時的共通點-杏仁核的刺激通常比一般人要大得多杏仁核,位於海馬體旁迴溝的外側,會記錄並對恐懼害怕等情緒做出反應。杏仁核過度活化的人,會變得太過緊張,造成恐懼和草木皆兵的情況。這就牽涉到人類自古以來的本能-戰或逃。

  • 小戰士v.s.大山豬-戰或逃

    戰或逃(Fight-or-flight response)是一種人類在面對危機或壓力時所產生的一種保護機制。遠古時期,人類為了狩獵而演化並保留的本能行為。當遇到難以抵禦的環境壓力或獵物時(例如:大山豬),人會在衡量自身較為弱勢或處在危險處境時逃跑,反之,則會攻擊。而受到刺激的同時,不管是戰或逃,大腦都會釋放特定賀爾蒙(例如:腎上腺素),使交感神經興奮,讓人處於一個高機動性的緊戒狀態,這也就是焦慮這種情緒的原型。一旦遠離壓力原或危險,正常的人就會慢慢冷靜下來,身體內的賀爾蒙漸漸恆定,身體與心理狀態也會趨於平靜。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是如此…

  • 戰士也可能變小貓?!-過猶不及

    當一個人長時間受焦慮情緒所苦,並在事件與刺激過後(甚至是沒有理由的)仍感到高強度的不安。那有可能就是受了焦慮症相關疾患的困擾。這類的患者,就像是體內危機處理的按鈕壞掉一樣。因為過度敏感,只要不小心誤觸警報系統,身體給予患者不管是身理還是心理上的反應都很大。就很像勇猛的戰士(人類)在大戰山豬(危機或刺激)時,喝了過多的機動性藥水(特定賀爾蒙)。結果雖然順利打倒敵人,但因為藥效太強,就算已經沒有敵人了,戰士仍會因為一些草木的風吹草動而提心吊膽,好像怕甚麼人突然突襲他一樣,顯得小心翼翼又緊張不安。這時的戰士,儼然已經變成了一隻受驚的小花貓了。

恐慌症
  • 恐慌其實離我們不遠也不近-恐慌症的診斷標準與臨床症狀

        根據DSM-5的診斷準則,恐慌症發作要滿足以下四個以上症狀:

  • 心悸、心臟怦怦跳(pounding heart)或心跳加快。
  • 出汗(sweating)。
  • 發抖或顫慄(trembling or shaking)。
  • 呼吸短促或透不過氣(smothering)的感覺。
  • 哽塞感(feelings of choking)。
  • 胸部疼痛或不適。
  • 噁心或腹部不適。
  • 感覺頭暈、步態不穩、頭昏(light-headed)或快要暈倒(faint)。
  • 冷顫(chills)或發熱的感覺。
  • 感覺異常(Parethesias)(麻木或刺痛感覺)。
  • 失去現實感(derealization)或失去自我感(depersonalization,自己心智和身體脫離的感覺)。
  • 害怕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going crazy)。
  • 害怕即將死去

且要有一個症狀在一次發作中持續一個月以上。而上述症狀不可因其他疾病、藥物或文化引起。

恐慌症

    由此可知,身處恐慌中的當事人是非常掙扎痛苦的。在13項評鑑項目中,有10項是生理上的症狀,而3項是認知上的症狀。因為高強度的焦慮加上無法控制的認知偏差,患者在發作時,往往需要轉移到低刺激環境。最好也要有一兩位親友待在患者身旁,以免發生危險。

  • 在雨中唱歌-恐慌,也許沒那麼糟~

    現在治療恐慌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我選了3個我比較常使用的治療方式來進行說明。

  1. 認知行為療法

    最一開始是用來治療憂鬱症,後來經臨床試驗對多項心理疾病都有大幅度的改善而普及。透過雙向溝通改變患者的慣性思維,治療人員不過度追溯過去,而是從病患口述的價值觀、當下感受、思考模式等等慢慢改變其背後不合理的認知偏差。在一問一答的治療過程中,治療師猶如指點迷津的小油燈,一點一點的將迷路的探險家(患者)帶回適合他的道路上。在現今諮商治療中,是最常使用的方式之一。

  • 放鬆訓練(Relaxation Training)

    1975年Herbert Benson將減少思考、降低心跳血壓與增加腦內alpha波的活動等現象稱為放鬆反應,這也是此治療的原型。透過腹式呼吸與肌肉放鬆,減少骨骼與肌肉的緊張。並在調整呼吸的同時,進一步調整自律神經系統(這是其他治療比較難做到的)。而這些讓生理放鬆進而讓心理放鬆的狀態,被稱為深度放鬆。因為恐慌症的患者大多難以自發性的將步調放慢(尤其是發作時),治療人員會以音樂或口述引導等方式,讓環境步調放慢,進而改善患者的不適,把患者從恐慌的漩渦中拉出來並慢慢趨於平靜。

  • 正念療法

    這是1979年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將冥想結合臨床實驗所發表的放鬆療法。類似於放鬆訓練,此治療也會配合調配呼吸與放鬆肌肉讓身體達到低張力的放鬆狀態。正念指的不是絕對的正向思想,而是強調當下的「此時此刻」,放下任何的批判與評鑑。恐慌症患者常合併廣泛性焦慮與憂慮症,這類的患者容易憂慮未來,並恐懼意外的發生。這項療法能將他們拉回此時此刻的現在。也許有時候,就算只有一刻,讓患者體驗到不用憂患未來和後悔過去的現在的自己是多麼美好呀!

  • 世界也許不公平,但從不苛刻!相反的,他永遠是溫柔的-我從恐慌症學到的五件事情
  • 放下不等於放棄

    無法控制的手抖心悸,讓擅長專注的我甚至一度無法專注超過30分鐘;突如其來的語言障礙,讓愛說話愛看小說的我連理解都成了奢望。但也是因為這樣,有一次我問自己:發作真的是一種錯誤嗎?是一種失敗和放棄嗎?

    放下,是一種暫時性讓自己處於低耗能的狀態。就像將熱氣球的壓艙物往下丟一樣,在隨著火爐冉冉上升的同時,包袱輕了,飛的也就越來越高了。而只要你願意,那些被釋放的物體都可以再隨時拾起。放棄,則是一種拋棄現況並拒絕思考的不積極態度。像是撇開頭不正眼看,好像不去看那些東西就消失了一樣,這跟掩耳盜鈴有甚麼不一樣呢?

    所以,偶爾讓自己放下一下也沒關係。沒事的,因為隨時都可以再開始!

  • 敵人?也許一開始就錯了

    恐慌真的是最大的敵人嗎?也許不然。焦慮讓我遠離危險,察覺那些會對我造成危害的事務並給予警告。壓力讓不服輸的我在比賽時,以奇招致勝,獲得勝利的喜悅。恐慌、焦慮、恐懼本來就是面雙面刃,在給予幫助的同時也可能造成了傷害。但如果這樣就把他當成無惡不赦的大壞蛋,那也太殘酷無情了!對吧?

  • 給予自己空白時間

    偶爾看看海,甚麼都不做,也許也是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古人說別讓青春留白,我倒覺得別把生活太快就填滿所有顏色。讓人生留點白,在咖啡廳發個呆,也是一種雅致~

  • 擷取善的本意

    溝通最重要的除了表達訊息的涵義,還有人與人互相理解的想望。偏見,或多或少都是會發生的,因為這是一種人在剛接受新事物時對自我的矛盾衝突,這是很正常的。而對於關心我們,幫助我們,但用錯方式或稍嫌不理解的人,會失望,會無奈是正常的,不過用不著發火。因為當一個人不懂我們時,擷取善的本意就足夠了!

  • 煙花,綻放吧!

    當看著一場綺麗的煙火秀時,大家注意的,往往是美麗絢爛的煙花,而不是剎那混入黑夜的灰燼。所以,就算突然恐慌發作,就算不是那麼完美,只要自信快活地笑著,生活著,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被你吸引。

E.J.Bourne(2010)。<<焦慮與恐懼自我療癒手冊>>。劉鈺玲。新北:心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