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響應臺中市心理健康月過暮不忘講座邀專家暢談心理健康與巴金森氏症照護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腦神經退化的慢性疾病,隨著製造多巴胺細胞死亡,導致休息性手抖、全身僵硬、動作遲緩,等可看得見的動作症狀,並經常伴隨睡眠障礙、焦慮、憂鬱、僵硬等被隱藏的非動作症狀。根據統計,憂鬱症患者未來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比常人高了3倍;約有 50% 的巴金森氏症患者併發不同程度憂鬱,為紓解病友與照護者的壓力;響應臺中市心理健康月,臺中市政府衛生局與財團法人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於9月13日舉辦「過暮不忘照護紓壓-戰勝巴金森氏症講座」。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何應瑞教授推動巴金森氏症新藥臨床試驗

我們正在執行治療巴金森氏症的新藥臨床試驗。

這項試驗是要測試藥物治療併發認知功能退化的巴金森氏症(稱為巴金森氏症失智;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PDD)之效果。

臨床試驗的受試者,需要要經過非常多的檢查與篩檢,必須符合試驗之所有的收納與排除條件,條件完全吻合者,才可以參加臨床試驗。

若有意願參加這項臨床試驗,可以就近掛號下列醫院(神經內科)的主治醫師,直接向醫師表達有意願參加臨床試驗,醫師會為患者進行必要的檢查,若條件符合,就可以參加試驗。

巴金森氏症 臨床試驗中心與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 吳瑞美、戴春暉、郭明哲、范恬心、林汝甄

台北榮總: 蔣漢琳、陳俊宇、劉祐岑

中國醫藥大學: 蔡崇豪、呂明桂、楊玉婉、黃匯淳、蔡昇達、敖瑀

彰化基督教醫院: 巫錫霖、莊介森、陳彥中

高雄長庚: 林祖功、張永義、陳盈發

這項臨床試驗,目前僅有上述主治醫師可以收案。僅能掛這些醫師。

您可以直接到上面所列的醫院,直接掛醫師的門診,而後向醫師說您要參加臨床試驗,醫師會詳細向您說明,並視實際狀況,向您解釋是否可以進入臨床試驗。

Image 13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教授賴德仁醫師表示,根據研究巴金森氏症的病人在出現動作障礙之前,常會出現便秘、憂鬱、衰弱、嗅覺喪失等症狀。而且被診斷巴金森氏症的前 5 年,罹病者有較高比率會有便秘、手抖、平衡障礙、低血壓、性功能障礙、排尿問題、暈眩、憂鬱和焦慮等問題。被診斷巴金森氏症的前 2 年,最常出現的神經精神症狀為憂鬱,約占罹病族群的 10%。

賴德仁醫師提醒,憂鬱症狀可能為巴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或是預測因子。約有5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併發不同程度的憂鬱,其在動作症狀前已有憂鬱,這可能因為巴金森氏症使得腦神經的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與血清素的量改變,這兩種荷爾蒙都與穩定情緒有關,結果影響病人發展出憂鬱症。當巴金森氏症患者併發憂鬱症,如果憂鬱症獲得治療,雖然仍會有巴金森氏症的其他症狀,但是會感覺比較好。

巴金森氏症患者併發憂鬱會影響其生活品質與失能,也會影響原本的動作問題,但憂鬱問題常未被診斷與治療。「及早發現憂鬱症徵兆可以做為巴金森氏症預防與治療的方向」賴醫師說。他宣導,當自己或親友有憂鬱情緒、興趣與快樂減少、體重下降(或增加) 、食慾下降 (或增加)、失眠(或嗜睡)、 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 疲累失去活力、無價值感或罪惡感、無法專注和決斷、反覆想到死亡、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劃等徵兆時,建議可以至醫院進行診療。若確診,應遵循醫師指示用藥,因抗憂鬱劑一般而言需要至少6-8周以上的時間才能發揮藥效。治療失敗的主因,最常見是病患服藥不規則,其次是太早停止服藥。一般而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病患經過適當時間的治療後情況都能好轉。

永康奇美醫院緩和醫療中心何詩君臨床心理師分享,巴金森氏症者在不同階段會因逐漸失去活動與獨立自主的能力而感覺到憤怒、焦慮與憂鬱,建議可以透過事先規劃、輔具協助,拉大獨立自主的範圍;保持積極心智活動和運動習慣;設定合理而明確的目標。照護者和親友的理解對病友是最好的支持,避免對他們說鼓勵的話,因為鼓勵會讓他們感到沒有得到理解而感到退縮或憤怒,如果面對他們的情緒不知道如何回應,聆聽是不錯的方法。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盈汝營養師飲食三方針,預防與延緩巴金森氏症:飲食遵循高纖蔬果不能少,飲食均衡要做到;維繫腸道健康;攝取足夠但不過量的蛋白質。

近期更多研究支持高纖蔬食、地中海飲食可以延緩巴金森氏症之風險與病程。他建議,食用大量蔬菜水果,一日至少攝取3份蔬菜(1份約半碗),使用橄欖油及堅果做為主要脂肪來源、適量白肉、少量紅肉及一日一杯紅酒。

巴金森氏症患者須長期服用多巴胺類的藥物,但蛋白質會影響藥效,所以一般都會建議患者在用餐半小時前用藥,蛋白質用量應該以低蛋白質為原則,對於這個見解,陳盈汝營養師表示,蛋白質是維繫肌力重要的營養素,為避免與藥物之交互作用,需攝取"足夠但不過量"的蛋白質,一餐豆魚蛋肉約一掌心,植物性蛋白質優於動物性蛋白質,選擇的順序為豆製品、魚、蛋、肉,白肉優於紅肉,並強調由每一食物群裡吃多樣的食物,讓營養素足量且多元化,以達到營養均衡的效果。

巴金森氏症患者因肌力降低與用藥副作用,常有便秘、吞嚥困難和牙口的問題,關於便祕問題,陳營養師建議,先評估飲水量是否達到女性為1.6公升/日、男性為2公升/日;飲食可採少量多餐、增加膳食纖維食物、避免正餐飲用大量液體;以及給予黑棗汁、梅子汁、黑棗、奇牙子、菇薰、海藻等改善便秘食物。此外,他提醒,當有吞嚥困難或咀嚼能力降低時,易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應諮詢醫師、牙醫師或營養師意見,經由牙齒治療、口腔咽喉訓練,改吃合適的食物。

    巴金森氏症失智症後期照護不易,藥物研發刻不容緩,R基金會董事中山醫學大學何應瑞教授分享,其研發團隊證實,CF100可治療巴金森氏失智症,並獲得美國FDA及台灣食藥署審核通過,目前正開展新藥二期臨床試驗,對該試驗有興趣者,可逕行聯繫中山醫附院神經內科陳安芝醫師團隊進行診察評估。

    R基金會表示,巴金森氏症的腦功能損傷為不可逆,尚無可預防與治癒的藥物,但只要及早發現、按時回診治療持續運動,便能維持15~20年生活品質。只是初期和後期照護者要特別關注巴金森氏症患者是否併發憂鬱症,以及伴隨各種心理症狀,給予適當的協助。

【新聞聯絡人】 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 郭慈明 0922613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