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生理心理學(六) 腦部立體定位手術: 巴金森氏症新藥開發

執行腦部立體定位手術。示範:呂艾妮

撰稿:何應瑞 教授

研究腦部/神經疾病需要有適當的「疾病動物模式」 (disease animal model),也就是具有該疾病的實驗動物。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何應瑞教授的研究團隊建立巴金森氏症神經疾病的動物模式

我們實驗室可以建立許多神經疾病的動物模式,例如: 癲癇、焦慮、憂鬱症、巴金森氏症、路易士體失智症等。這些動物具有神經疾病的病理特徵與外顯症狀。

舉例說明: 巴金森氏症的病理特徵是中腦黑質體內多巴胺神經退化,導致前腦紋狀體內多巴胺神經傳遞物質釋放量不足,引起肢體僵硬、顫抖、動作遲緩、步態不穩等症狀。

使用腦部立體定位手術建立巴金森氏症動物模式

以立體定位儀進行腦部手術,在中腦黑質體內注射MPTP,專一性破壞多巴胺神經細胞,導致黑質-紋狀體內多巴胺神經系統退化,以建立帕金森氏症的神經病理特徵,隔天起可以測量到動物肌肉僵硬、步態不穩等症狀,出現運動功能缺陷;在2周後,動物的海馬迴也會出現神經退化,導致學習、記憶、辨識等認知功能缺陷,此現象類似巴金森氏症失智症(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PDD)。有了適當的疾病模式,便可以開始進行藥物治療,開發新藥。

Img 1227

在立體定位儀上,使用電鑽在顱骨上鑿洞,以便進行腦內微量注射。操作台旁邊之數字是計算/紀錄立體定位座標。(執行者:呂艾妮 2023.08.10)

Img 1232

將微量注射針植入特定(黑質體)腦組織內。

Img 1236
Img 1238

以微量住試射針將MPTP注射到黑質體

巴金森氏症新藥臨床試驗

何應瑞教授開發的新藥治療方法正在國內許多醫學中心進行二期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中心與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 吳瑞美、戴春暉、郭明哲、范恬心、林汝甄

台北榮總: 蔣漢琳、陳俊宇、劉祐岑

中國醫藥大學: 蔡崇豪、呂明桂、楊玉婉、黃匯淳、蔡昇達、敖瑀

彰化基督教醫院: 巫錫霖、莊介森、陳彥中

高雄長庚: 林祖功、張永義、陳盈發

這項臨床試驗,目前僅有上述主治醫師可以收案。僅能掛這些醫師。

收案最基本門檻必須符合2項認知功能指標(MMSE與CDR測驗)。

患者可以(自費)請任一醫學中心的醫師幫您進行MMSE與CDR測驗。

MMSE: 18-25分或CDR: 0.5-2分,才可以進一步進行篩檢。

否則,便無法進入臨床試驗。

若還需要進一步資訊或協助,歡迎隨時與我聯繫(何應瑞教授電郵: [email protected])。

(若要進一步聯繫,請告訴我下列基本訊息:患者年齡?居住縣市?連絡電話或電郵?患病多少年?主要症狀是甚麼?現在在哪一家醫院哪一位醫師看診?)

Siv 台大吳瑞美 211104
Siv 中國醫 蔡崇豪 211229
Siv 彰基巫錫霖醫師團隊a 220809
Siv 台大 190110
Siv 高長 小